閻王,又稱爲「閻王爺」、「閻羅王」,是我國古代宗教神話信仰中的一尊陰間神祇,傳說爲掌管人間地獄衆生靈壽命生、死的鬼王,半神半鬼,爲民間家喻戶曉的著名冥神。

閻王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,傳說人死後都要到陰間去報導,接受閻王的審判,生前行善者,可升天堂,享富貴,生前作惡者,會受懲罰,下地獄。

「閻王」這個著名的神話形象從古至今就讓人望而生畏,在民間常被人們口口相傳爲最爲可怕的死亡之神、天下衆鬼之王。

實際上,閻王的原型爲印度神話中的「閻摩」(耶摩),在早期佛教和印度教神話中,閻王是冥界唯一的死神之王,後來又擴編爲十殿閻王。

佛教從印度傳入我國中原後,佛教中的一些神也被民間信仰加以改造吸收和採納,閻王作爲地獄主神的信仰開始在中原流行開來,

在南北朝時期,一些文學作品已出現系統、多重的陰司體制。隋唐時期,閻王逐漸取代泰山府君(中國古代神話體系中的人物),成爲冥界的執掌者,並且其形象中出現權力分化與職業化的趨向。

自宋朝開始,有關閻王和地獄的文學作品不僅數量比以往多,而且情節和敘事方式也更加豐富、細緻、多樣。

至明清時代,來自印度的閻摩連同其執掌的地獄已經徹底實現中國本土化,成爲中國民間信仰和文學中的成熟形象。在神話小說《西遊記》中,孫悟空大鬧地獄,捉弄閻王的故事更是深入人心。

閻王的原型雖然是印度教的閻摩,但是,在我國的民間傳說中,卻有著我們自己的閻王原型,並且,原型還不止一個,一般有四位說和三位說。

四位說法分別是:包拯、范仲淹、韓擒虎、寇準;三位說法則是:包拯、范仲淹和寇準。

一、韓擒虎(538年—592年),隋初名將,據稱他在13 歲時打過猛虎,所以取名叫擒虎,在隋朝統一天下的滅陳戰爭中,率先渡江進入建業 (今江蘇南京市),活捉陳後主陳叔寶,功勳卓著。

據《隋書》記載:「其鄰母見擒門下儀衛甚盛,有同王者,母異而問之。其中人曰:『我來迎王。』忽然不見。又有人疾篤,忽驚走至擒家曰:『我欲謁王。』左右問曰:『何王也?』答曰:『閻羅王。』擒子弟欲撻之,擒止之曰:『生爲上柱國,死作閻羅王,斯亦足矣。』因寢疾,數日竟卒。」

《二十四史》多諱鬼神,一般很少記有陰陽界的故事,而韓擒虎死後做閻羅王的傳說,竟然被記進正史本傳中,由此可見在初唐之時,韓擒虎爲閻王的傳說是很流行的。

二、寇準(961年—1023年),北宋名相,素以秉直剛正著稱,在民間又有清官之口碑,故他也被民間列爲一個閻王的候選者。

明代朱國禎所撰的筆記《湧幢小品》中,說寇準的愛妾茜桃在臨死前說: 「吾向不言,恐洩陰理; 今欲去,言亦無害。公當爲世主者閻浮提王也。」

宋史藝文志《翰苑名談》中記載,「寇準卒,有王克勤者,見公於曹州境上,向從者,曰: 『閻羅處政。』」 可見寇準在生前已知自己要出任閻羅王,而死後果然當了閻羅王。

三、范仲淹(989年—1052年),同爲北宋名相的范仲淹,又是一位文學大家,他也以清廉、正直而著名,在生前就以官聲好而爲民間所稱讚。

范仲淹在死後,就傳說他「在冥間」,「見司生殺之權」,「人死五七則見閻羅,豈非文正爲此官耶」(《中吳紀聞》,南宋龔明之所著的地方風土掌故筆記)。

四、包拯(999年—1062年),同樣爲北宋名臣的包拯廉潔公正,不附權貴,鐵面無私,且英明決斷,敢於替老百姓申不平,故有「包青天」及「包公」之名。

因此,包拯在死後出任冥間的閻王,當時「俗傳包拯爲陰司閻羅王」之說在宋時已極盛。

《宋史·包拯傳》亦云: 「拯立朝剛毅,貴戚宦官爲之斂手,聞者皆憚之。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,童稚婦女,亦知其名,呼曰『包侍制』。京師爲之語曰:關節不到,有閻羅包老。」

因此,在宋代之後的民間傳說中,包拯成爲了公正的化身,認爲他在死後成爲閻王,繼續審理陰間的案件,並以「黑白無常」、「牛頭馬面」這兩對鬼使差爲左膀右臂,在陰間斷案拿人捉鬼。

讀者朋友們,你認爲以上這四位原型,哪一位更符合你心目中的「閻王爺」呢?

 

 

友站推薦 : 97速借網

借錢服務私人小額借款97線上借錢安全快速沒煩惱,快速借錢首選97速借網

想了解借錢知識線上借錢速借網當鋪 車貸等各種服務都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siu Yeh H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